世界上,擁有最多同類的癥狀就是拖延癥,很多人即使知道自己是拖延癥晚期,也會拖著不去改變。臨近畢業答辯,但是論文還沒開題的人有很多;報名學車,拖到快過期還沒考科目一的也不少;截稿前五分鐘才馬馬虎虎完成工作的數不勝數……
既然拖延癥如此難對付,那不妨和拖延癥和平相處,在這個基礎上想辦法吧。以下可能是有用的方法。
不擇手段地掌握快捷方式
剛上班那會,總會遇見要把幾十份文檔匯總成一個文檔的工作。單純來回切換頁面,復制黏貼,不但技術含量低,還傷精費神。但事實上,更簡單的方法是:新建一個word/插入/文本/對象/文件中的文字/選中需匯總的文檔,幾十份文檔瞬間匯總,全選后調整格式,兩分鐘內搞定。Office用得好,下班回家早。
如果你是重度拖延癥患者,那就去請教身邊的效率達人,或者定期搜新的軟件、APP、工具,學習一些高效的做事方法。因為比拖延更可怕得是,拖延且低效,所以要盡量避免。
沒經驗且很重要的事不能拖
拖延癥,有所拖,有所不拖。遇見那些常規任務,有把握做好的事情,才能開啟拖延模式。但是遇見一個新任務,心里沒底,經驗不足,可能給上游下游添麻煩的事,及早著手做,千萬不能拖。
大多數人之所以拖延,是想延長美好悠閑的時光,但如果拖延期間你不能泰然自若,那還是早早開工吧。拖到不能再拖的情況才開始做一件不熟悉的事情,結果只能是手忙腳亂。
為了避免你的心臟承受太多千鈞一發的時刻而心肌梗塞,不妨事前評估,然后再量體裁衣地拖延。
還有一種千萬別拖的就是那些遲早得做,且后做比先做代價高太多的事。就拿洗碗來說,一定要飯后馬上洗,不然拖到油膩凝固、菜渣牢固時,又得熱水泡,又得用力擦,拖得越久代價越高。
先把全神貫注的專注力練出來
重要的事情,要專心做!當任務的進度條已過3/4,而你還毫無成果時,你必須開啟高度專注模式了,把不相干的軟件關掉,手機調成飛行模式,做幾個深呼吸,準備全神貫注工作吧。
確實有人越到緊要關頭越靈感迸發,像是馬丁·路德金,在發表他生命中最偉大的演講前夜,凌晨3點起來重新寫稿,直到最后他才想出改變歷史的“I have a dream”這四個詞。
但如果你是那種“時間充裕時拖拖拉拉,時間緊迫時因忙出錯”的人,以你的道行,還不配得拖延癥。
在把壓軸階段超常發揮的本事練出來之前,盡早動手,避免誤人誤己誤團隊。
在拖延中完成一輪又一輪的思考
據說達芬奇花了16年斷斷續續地完成了名作《蒙娜麗莎》,拍《肖申克的救贖》的導演弗蘭克·德拉邦特原先想拍同樣出自史蒂芬·金的《迷霧》。
你能說中途跑去學光學的達芬奇和不先拍《迷霧》的弗蘭克·德拉邦特有拖延癥嗎?
達芬奇邊畫畫邊研究光學,他把改良后的描繪光亮的方法,加到《蒙娜麗莎》的創作中去;而弗蘭克?德拉邦特覺得當時的科技拍不出《迷霧》里他想要的效果,他在拍其他電影時也在暗自積攢著特效技術。
有時候他們看似在拖延,其實是在準備,他們從沒忘記初心,潛意識里覺得時機不成熟,持續在醞釀、在思考、在創新。
廣義上來說,人人都有拖延癥。就算工作上執行力彪悍的人,可能在陪伴家人方面也是個拖延鬼。
在我們的一生中,除了那些有確定截止日期的事情之外,還有很多事根本沒有一個明確的最后期限。像是放松休閑、鍛煉身體、維系感情等,所以不必對拖延癥苛責太多。既然自己的拖延癥治不好,不妨換個思路,升級成可持續拖延癥,從邊路進攻。
馬克·吐溫說過,“后天能做的事兒,就別趕著明天做了”,當然這有條件的。要么有“自己五分鐘等于別人兩小時”的運行速度,要么有“泰山崩于眼前而不動色”的心理素質,要么有“一切都盡在我掌握中”的駕馭能力。
總之,拖延癥是有入門門檻的,沒有金剛鉆,就別得拖延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