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千萬不要被媒體上的一些創業故事所蒙蔽,我是做傳媒出身的,我非常了解新聞是怎么出來的:
就像是在大海中發生了一場災難,船翻了上千人掉在海里死亡。我們的媒體乘著快艇過去,用探光燈朝向海面照去,一眼望去全是死尸。突然發現有人還活著,趕緊把話筒伸過去問:“請問你是如何成功的?”
這就是創業故事的由來。
如果大家覺得這樣表達過于感性的話,那我給大家一組數據,大家就明白了。?
2015年中國新注冊的公司將近430萬家,平均每天1.2萬家公司成立。而且去年據說是中國有史以來新注冊公司最多的一年,增加了22%。按照這個基數,中國現有的公司大概是2000多萬家。
這些公司一年之后存活的占比70%,存活不代表成功。我來說一個更高的存活標準,過去中國獲得A輪以后融資的企業不到1000家,什么概念呢?就是假如你可以獲得投資的話,恭喜你是千分之一的比例。
中國的上市公司2850多家,香港包括海外的上市公司大概300-400家,(這里講的上市公司不包含新三板)。那么中國是2000多萬家的基數3300家的上市公司。
按照這個成功標準的話,你創業成功的概率大概萬分之一的樣子。
所以從概率來說的話,創業成功絕對是一個偶然事件,然而坦然說你即便上市了,也不能算你創業成功了。上市公司里真正的好公司大概占10%。
所以網絡上關于BAT的報道,關于馬云、馬化騰、李彥宏的報道,如果你覺得那是否是創業的全部,你也可以成為下一個馬云的時候,那我要警告你,你要成為下一個馬云的概率和你彩票中一千萬的概率差不多大。
所以對創業本身,我覺得要有敬畏之心。創業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千萬不要拿一些勵志故事,拿一些雞湯來麻痹自己,幻想自己可以成為下一個馬云。
創業成功絕對是一個偶然事件,假如你創業失敗了不要覺得丟臉,因為這基本上是一個必然事件。而且任何成功的企業本身也是九死一生過來的,沒有一家企業創業成功是一帆風順的。
BAT或是現在的巨無霸公司,都是如此。創業一方面要有勇氣,另一方面心態要稍微好一些。把它當做一場游戲,輸的話那是必然的,贏了運氣不錯。我們在投資的時候經常有一些俗話,這個俗話不是一個必然的規律但,是大體不差。
天使輪看創始人,A輪看模式,B輪看運營,C輪看利潤。我看過這么多的投資公司,我覺得打法差不多。
-
天使輪:主要不是看團隊,而是看創始人;
創始人的能力,過去的成功經歷,讓別人認為這個人我是可以信賴的,我愿意賭他一把。比如以前在BAT的創業項目成功了,這個時候有很多投資人給他送錢。因為你對了一次,所以我認為你還會再對。像季琦以前從攜程出來做如家,有人送錢,后來從如家出來做漢庭,又有人送錢。
因為他有成功的履歷,這個是很重要的。因為那個時候A輪的公司模式往往是不清楚的。
說到模式我想說另一個詞叫“商業計劃書”,我們每年會收到幾百份商業計劃書,但我是不怎么看的。因為99.99%的商業計劃書在正式創業后就正式作“廢掉”了,根本不是那么回事,99.99%是會有變化的。
因為商業計劃書是你對未來創業的設想,那么設想和現實之間會有調整,這基本上是一個必然事件。
所以既然我不看你的商業模式,那就看你的團隊,看看你的人是否靠譜。
-
A輪:主要是看商業模式
看商業模式是否有效,本身有沒有帶來些增值的客戶和增值的營收。
-
B輪:主要看運營
看數據是否能夠跑起來,能不能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有競爭壁壘的運營模式。
-
C輪:主要看利潤和銷售額
經過這3輪,那這樣就可以上市了。
有一些公司在D輪、E輪、F輪、G輪,H輪還沒有上市的,這個另當別論,這些公司用一個泡泡在蓋另一個泡泡,非常典型的像樂視。
所以說每一輪進入下一輪的比例是多少呢?我沒有絕對的數字,但我想也是在十分之一不到。也就是說假如有1000個人拿到了天使投資,那么到最后大概有1-2個可以得以上市。這就是關于創業殘酷的故事,但很少有人講。
其實創業不容易,投資也不容易。
中國現在有登記在冊的投資公司大概在18000家左右,這18000家投資機構在投資后,使得創業公司上市的數字不到1000家。也就是說不到1%的投資公司,是有成功投資上市公司經歷的。
很多投資公司說5+2,那么到了5+2以后回報率是多少呢?
其實平均而言和去銀行貸款差不多。中間有一小部分說我們的年化率40%-50%,那是非常小部分的佼佼者,大多數的人的回報還不如投入在銀行里,很多時候錢都是打了水漂的。
成功的投資項目背后有9-10個項目是血本無歸的。所以說當一個天使投資人說,我投一個項目翻了10倍,那也只保證你保本而已,因為其它9個項目都是失敗的。所以天使投資人對企業的成長有很高的要求,那是因為這是一件成功概率極低的事情,真的和買彩票差不多。
無論從創業來看還是從投資來看,創業真的是件很難的事情。
一個創業從概念到成功至少要邁4個門檻,每個門檻都要砍掉90%的競爭對手,只有10%的人能活下來。很多公司花了錢在戰略上都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輸在能力上面。
方向要對、團隊要行。這兩點是我認為公司最重要的里程碑要素。
4個門檻
1你有沒有創造真實的客戶價值
這話其實是很常識的話,德魯克說過:“企業核心的目的在于創造客戶。”用現在很流行的話來說就是客戶價值主張。我們再換一句話來說就是,你有沒有為一些特定的客戶解決一個具體問題,有沒有產品和服務。
-
創業早期客戶定位一定是非常清晰和精練,否則這個客戶定位基本是無效的(客戶是誰?)
-
清晰地知道客戶的痛點是什么?
-
產品和服務是否真實有效地解決客戶的痛點?
創業公司需要自問3個問題,如果這3個問題無法回答,那在創業的道路上你還沒有入門。
2你作為領導者在團隊中的組織管理能力
當你提了一個很好的主張,聽上去邏輯很完美,接下來的問題是,你能有效地將你的產品和服務交付給客戶嗎?行業里你能不能做到第一位?
很多的人邏輯概念很強,故事說起來很棒,但是你真的能夠把你講的故事兌現嗎?這是考驗你個人的能力和你團隊的能力的。
互聯網行業只有第一第二,沒有第三第四,如果你做不到前三位基本上死路一條?,F在打車行業只活了2家,滴滴、嘀嗒、還有半個是神州租車。
這個“游戲”才玩了3年的樣子就洗牌成這個樣子,一個新行業的行業壁壘是非常低的。
3公司是否能盈利
盈利,這是最基本的商業模式,但是很多人是不知道的。長期來看企業是一定要盈利的,不盈利的企業是可恥的是沒有生機的。就像滴滴,你燒了幾百億美金,燒了這么多的流量和用戶,那么該你賺錢的時候到了。
如果你不能賺錢,只會講故事,投資者的耐心是有限的。
最好的商業模式是:一開始就賺錢,最好不要投資。
當時有人問李嘉誠:“你現在身家有幾百億美金,你認為什么樣的生意最好?”
他說:“我認為最好的生意是,我開一家小店,每天晚上和太太,躲在被窩里數錢;這是我認為最好的生意,每天都有流水進來,不用給別人講個故事,搞得自己沒有安全感。”
盈利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多人看中的是,我要圈到投資人的錢,但總有一天你要兌現。希望這一天不要太遠,要不然會很難看。
4當所在行業從藍海變成紅海
當原有的市場已經做到第一之后,你的下一個市場在哪里?
行業已經變成紅海,因為當你在一個行業中賺錢了,就會有幾百個、幾千個對手進來,你就沒有利潤了。
這個時候就要考驗公司的持續創新能力。
就像華為,華為之所以這么牛,是因為有非常組織化的持續創新能力。
先是在to B的交換機做到了全球第一,現在手機領域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內做到全球第三,國內已經做到第一了,在全球僅次于蘋果和三星。這個能力是非常棒的,也是非常難學的,這是需要公司花很多時間努力才能打磨出來的能力。
比較華為和小米,雖然我很看好小米,但是華為高出小米一個量級。小米要是雷軍不在了,小米估計也就不行了;但華為的任正非不在了,我相信公司不會有大的問題。
這就是大公司在組織能力上牛的地方,讓公司擺脫某個能人的存在,而持續發展下去,不會因為某一個人離開有很大的問題。
所以你會發現,這4道坎每道坎都是一座高山,每過一關占比大概也就10%。
創業成功往往都是少數幾個非常光鮮的案例。成功者會和你講:“我是如何成功的”,但是他不會和你講當時和他一起出發的兄弟有100個,只有他一個人活了下來。他不會講在創業的過程中發生了多少艱難的故事。
所有你所聽到的“成功故事”,大多是同一個套路。
以前都是家里非常窮,后來碰到一個高人,突然之間平地起高樓成為一家獨角獸公司。但是中間的艱難過程、磨難你不知道的。好萊塢電影中屌絲逆襲,英雄回歸,都是最能打動人的套路,但當你看到創業套路不要太過于當真。
前面說了很多悲觀的事情,現在我要說一些樂觀的事情。總還是有人會成功的,馬云說夢想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每一個創業者都要報著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心態去創業。創業不管你是否成功,絕對是修煉自我的過程。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創業是不會失敗的。
以我個人為例,我創業之后心性也變得好了很多了。以前一個第一財經的同事后來見到我,他說你比過去可愛多了。他說:
“以前你是一個憤青,是一個狂妄的人,但是現在你變得謙卑了,更加考慮他人的感受了。”
這可能也是我多年創業之后對我個人的改變,這些年使我成長了很多。其實就是個人的自我完善的過程,這恰巧也就是一個投資人看待一個早期創業項目非常重要的一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