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朋友Ryen給我打電話:“長涓,我真的離職了,現在去一家關于中學生教育的公司,一切從頭開始,祝福我吧!”
Ryen 研究生畢業后在一家大專院校做學生工作,雖然大家稱羨,但他覺得自己的教育理想和體制氛圍嚴重沖突,決意離開。
半年后的一次培訓班上我又遇到 Ryen,我問:“怎么樣?”
Ryen 嘆口氣:“哎,就那樣吧,到企業才發現,很多事跟想象的不一樣。”
于是我們聊了聊那些“不一樣”,發現這些“不一樣”還真不是一兩個年輕人會遇到的,不是因為他們“三觀不正”、“不夠努力”,甚至像我這位朋友,論積極向上那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我想,是年輕人對職場有那么幾點誤會罷了。
誤會一:好公司就該是這樣或那樣的
江湖上總是流傳著很多關于好公司的故事,Google 的辦公環境有多么寬松,華為的員工薪酬有多么高,騰訊的企業文化是多么人性,我們根據這些碎片在腦海中構建出一個好公司的樣子來,它應該是肩負著偉大使命的、富有開創力的、注重人文關懷的……結果呢,它總是亂糟糟的,漏洞百出的,急功近利的。
“我們那個教材編的啊,內容真心不咋滴!”Ryen 搖著頭說,“我還天真地去跟老板提意見,老板說:我當然知道啊,但這個現在不重要。”
注重產品質量 Ryen 當然沒有錯,但老板看到的公司是全局,他的首要任務是生存和擴張,沒辦法做到每一項都完美,只能按照發展階段的不同有所側重。聽說華為曾經有位新員工給任正非寫了封萬言書,說公司的經營戰略應該如何如何,任正非批復:“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議送醫院治療;如果沒病,建議辭退。”
看來,與其操心我們還沒有發言權的事情,不如先和自己的工作死磕吧,能做到 81 分就好過 80。
誤會二:努力了就會得小紅花
在成為一個職場人前,我們的身份都是學生,那時候的任務很單純,就是學習,只要你態度認真方法得當,成績就能提高,爸媽高興,老師表揚,也就是說,你努力一下就會得到小紅花,這是一種確定的、顯性的、即時的回報,讓你很有成就感。
Ryen 說到了企業才發現,工作就是一個接一個地處理問題,做不好被老板罵,做好了好像也看不到什么成果,時間久了,你都不太能確定工作有沒有價值,自己適不適合干這個事。
其實,職場的回報遠比學習的回報多元、復雜、不確定,有人在一線打拼了十多年才被提拔,但從此一路飆升;有人以為要失業了,結果被更牛的公司收購有了新機遇;有人業余時間寫作,寫著寫著成了暢銷書作家……總之,如果你因為暫時沒被嘉獎就懷疑工作價值,懷疑自己的能力,那就是對職場回報的一種誤會,因為比起學習,工作更像是長線投資,短期內看不到獲利,但只要確保你今天的能力比昨天更強一點點,那么,五年后、十年后它就會產生巨大的復利。
誤會三:和老板走的近,那是拍馬屁吧
說完前兩件事,我問Ryen:“你和老板的關系怎么樣?”
Ryen 想想說:“除了工作,也沒太多交流吧,我也不喜歡和老板走的太近,我這人不會拍馬屁。”
哈哈 Ryen 的想法跟我當年一樣,覺得把自己的事干好就得了,對老板總是敬而遠之,但我的另一位同事就不一樣,只要有和老板交流的機會,他都會主動說話,條理清晰地展現出自己的成績和想法(注意,不是批評和困難),后來那位老板去了省公司、總公司,直到做上副總裁,都一直帶著他。
其實試想一下,你如果想干一件事,是拉你熟悉的、信任的人合伙還是找一個雖然優秀但無法交心的人?阿里發展到今天,馬云還在用當年的十八羅漢,關鍵就在于信任,很多年輕人看重知識和能力的發展,卻忽視了人與人的關系,這里當然不是鼓勵年輕人溜須拍馬,而是應該像一個成人一樣,大方地與別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別怕,老板不是你的監督者、考核者(不是你的父母、老師),而是最好的支持者、合作者,主動向老板匯報匯報工作,聊聊自己的成長和愿景,他會很樂意給你提提意見,為你的進步高興,漸漸地把你當做自己人。
聊完天,Ryen 長舒口氣:“看來,工作再忙還是要跟老朋友多交流啊,回去我也不糾結了,誰讓我還是很熱愛教育這個行業呢,其實一切都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