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用產品經理的思維去思考,其實任何一個人,對TA的供職單位或服務對象,實際上只需要做好兩件事,一是滿足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二是將TA的工作成績準確無誤地傳遞出去。”
在我接觸過的咨詢案例中,大約三成左右是圍繞在求職層面的,這個層面人們關心最多的問題就是,如何順利謀求到自己心儀的offer?
1、就業或轉行之前,
你了解崗位的要求嗎?
翻開各大網站的公司招聘信息,你會發現一些崗位對于證書有些要求,比如一份會計工作,中大型企業則要求你至少具有相關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除此之外,還需要有從業資格證、初級職稱等相關證書。
這些屬于能力的第一層面,叫做“知識”,也是很多崗位的“硬性要求”。
這個層面用通俗的話表示就是“你懂得什么”。
所謂硬性要求就是,如果你學歷達不上或者沒有考取相關證書,你的簡歷自動會被用人單位設置的條件過濾掉,根本就沒有機會進入HR的法眼里。
學歷及證書是一些專業性較強的崗位設置的專業門檻要求,它可以用來篩選出一些經過了系統學習的人。這些人雖然在實踐能力方面有待加強,但專業基礎和學習能力都沒有太大的問題,這就給用人單位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隱性成本與機會成本。
所謂隱性成本包括,一個經過了系統專業學習的人,不論在工作崗位的適應方面還是未來的發展及升職方面,顯然比那些非專業出身的人更具有優勢,在學習方面不需要單位額外給付專業層面的培訓成本。
對于一個非專業出身的人士來說,除非此人與單位老板之間有著堅不可摧的信任關系,否則老板不會無故空出一個崗位、花費時間精力一直等到這個人考取專業證書才開展工作,而錯失了錄用其他更合適的專業人才的機會,這就是機會成本。
所以從這個層面來說,一個非專業出身的人想要轉行從事一份專業性強的工作,急需要從事的第一件事,就是做一番市場調查,深入了解這個行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如果想要入這行,自己是否需要補學歷補證書,這都需要下一番很大的決心以及經過一番艱苦的努力才能達成的。
2、有了學歷及證書,
就勝券在握了嗎?
曾幾何時,我們總是高估了知識的作用,以為“知識能改變命運”。
事實上,那些書本的知識并不能真正意義上改變你的命運,真正能給你的職業生涯帶來改變的,是你掌握并能運用到實際工作上的能力,這一點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就是“你會什么”。
舉個最通俗的例子,一個熟背菜譜的人就一定能燒出一手好菜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這就是你的工作經歷真正的意義所在了,即便你上一份工作可能和你的目標工作有所不同,但如果在能力層面能夠順利遷移或過渡,那么這次轉行對你而言就不存在太大的障礙。
記得之前有個媽媽找我咨詢,她最開始是做銷售出身,五年后做到了大區經理,管理過一個團隊,之后結了婚生了娃,中間有幾年時間全心帶娃,等孩子上幼兒園她再重返職場時,和我約了一次職業咨詢,在咨詢過程中我們發現,她之前的工作經歷以及三年全職帶娃的經歷充分證明了她良好的溝通能力、自我管理、時間管理、團隊管理方面的能力等,所以她的轉型選擇有很多,只要是強調溝通、協作與管理方面的崗位,她都是可以去嘗試的。
經過進一步分析與篩選,她最終選擇了銷售培訓這個行業,因為這份行業的工作時間比較自由,同時她有著豐富的培訓經驗,課程方面也很有料,深受客戶歡迎。
3、你的工作內容
符合你的氣質特征嗎?
學過心理學的人都知道,氣質具有穩定性與可塑性,它沒有好壞之分,也無法決定一個人成就的高低,卻能影響工作的效率。
氣質方面比較權威的劃分是四大類型,即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及抑郁質。
膽汁質的人為人直爽熱情,精力旺盛,行為外向,但心境變化強烈,情緒暴躁,難以自我克制。
多血質的特點是靈活且平衡,善交際不怯生,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興趣多變,情緒不穩定。
黏液質的特點是反應慢、平衡但并不靈活,舉止平和,行為內向。
抑郁質特點敏感而機智,喜歡獨處不愛交往,等等。
不同的工作對于特質的要求不盡相同,如果讓一個抑郁質的人天天出去交際應酬,讓一個膽汁質的人成天憋在辦公室寫財務分析報告,那將會是一種怎樣詭異的畫風啊?
每個職業都沒有絕對的好與壞,關鍵在于這份職業內容及每天要處理的工作是否符合你的特質。如果符合,即便再苦你也會樂在其中,如果不符合,即便外人看起來再光鮮對你而言也是如芒在背。
這里就需要用到產品經理的第二個思維,信息傳遞。
一個產品設計出來,不是我們說好就可以的,還需要將產品信息傳遞給客戶,讓客戶試用,實時接收客戶的反饋,繼而改進我們的產品。
一份工作同樣也是如此。
曾經有一位在財務領域打拼了十來年的職業人找我咨詢,說他最近很苦惱,工作十多年來,工資也沒有太大的變化,職位也沒有明顯的提升。
經過了解才發現,他就是典型的“悶頭干活”的職場人。
“悶頭干活”固然不錯,但問題在于你的工作結果并沒有傳遞給其他人,你的工作漸漸會形成一個“死胡同”,常常感受不到工作的意義和價值,人也容易陷入焦慮與迷茫,不知道到底該何去何從。
看似一道選擇問題的表象之下,實則是你的信息傳遞層面出現了問題。
用通俗的話表達出來就是,你每個月做了什么老板并不知道,其他部門的同事也不知情,你的工作到底給企業帶來了多少價值,老板并不清楚,其他部門的同事更不了解,如此一來,就像一個產品一樣,一旦缺乏了傳遞與反饋環節,這個產品的定價就成為空中樓閣,無法衡量了。
而無法衡量的另一個意思,就是無法給出一個市場公允價。
這是很多技術類崗位的職場人容易忽視的關鍵所在。
為了獲取真實的反饋,你需要在你的工作之外放眼四周,關注企業的動態,多和企業其他部門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養成定期溝通的習慣,你會站在一個更加客觀的角度審視你的工作本身,而不是郁積于胸,怨天尤人。
1、什么是人才?
一個能夠滿足企業需求并且能成功獲取到注意的個體,就是人才。
人才包含三個含義:
(1)首先你要知道企業的需求是什么;
(2)其次你要確保自己身上具有能夠匹配要求的能力(包含知識、能力及特質三個層面);
(3)能夠持續性獲取注意,讓你的老板及其他部門注意到你。
譬如前文提及的那位找我咨詢的老財務人,十來年的思維定式都是在“我的需求”層面上打轉,他想當然認為,工作時間的長短和薪酬成正比,所以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做了十來年,論理也要漲好幾回工資了呀。
他從來都沒有想過,為什么自己的工資遲遲得不到上漲?企業對一名財務人員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是算好賬還是能幫企業合理避稅?或者是能夠幫企業開源節流?找到新的業務突破點,同時也能遏制住一些不必要的浪費?
經過咨詢,對方茅塞頓開,他說自己這十來年,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從來不曾放眼看看四周,也從來沒有考慮過企業的需求,所以自己的努力更像是一場感動自我的內心大戲,卻沒有真正用到點子上。
2、如何持續性地獲取注意?
想要獲取注意,就要像一個產品一樣,你需要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長就好,切忌成為職場上的“萬金油”。
比如在財務領域,你可以深挖的地方有很多,如稅務籌劃、報表分析 、成本控制,等等,但注意不要貪多求快,更不要試圖成為通才,而是要專而精,讓老板或者其他部門的同事只要遇到類似的問題,第一個能想起來的人就是你。
我曾經提到過,我在職場中遇到的第一位師傅,他的殺手锏就是稅務稽查。
所以只要那個企業有任何稅務方面的風吹草動,領導和同事第一個想到的人,就是他。
到最后他就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企業稅務顧問”了,別說單位了,甚至個別同事在稅務方面有困惑的,也會找他請教。
這就像一個產品一樣,你什么都好,可最后什么也沒讓人記住;倒不如只突出一點,讓人一想到這個特點,就能想到你。
3、在職業中,一定要重視反饋
就像一款產品一樣,專業指標只是我們檢測產品的一些標準,但對于客戶而言,這些指標對他們來說是沒有意義的,他們更關心的是,這款產品能給我帶來怎樣的體驗?后期有沒有售后保障?
同樣地,換做職業來說,你的同事與你共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你的老板和你合作又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你的客戶對你又是怎樣的評價?是什么導致了他們對你做如此評價?找到了這些問題背后的答案,就是你今后努力的方向重點所在。
小貼士:
想要像個產品經理那樣經營你的職業生涯——
1、在求職的時候,你需要關注:
這份崗位的要求是什么?你的匹配度能達到多少分?
2、在轉行的時候,你需要明確:
自己身上能遷移的能力有多少?需要學習新的東西嗎?大約多長時間?
3、在升職加薪上,你需要做的努力包括:
準確傳遞你的信息給到你的老板和其他部門同事,及時獲取反饋改進工作,同時需要學會量化你的工作成績,用數據說話,等等。